王僧虔的“神采为上”观
南朝齐、梁间最有成就的书论家应数王僧虔。王僧虔(426-485)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侍中。所作书论颇多,现存有《书赋》、《论书》、《笔意赞》。
(论书)一文反映了当时许多重要的书法美学思想观念。
宋文帝书,自谓不减王子敬。时议者云:“天然胜羊欣,功夫不及欣。”
什么是天然?自有字势之论以来,都讲“远而望之,若翔凤历水,清波涟漪;就而察之,有若自然”。“远而望之,摧焉若阻岑崩崖;就而察之,一画不可移。”也是讲的天然之美。袁昂、梁武帝评羊欣书法“如大家脾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这讲的就是不天然了,有做作了。反做作,以天然为美,与民族哲学美学思想有关(后面将专门讨论),这成为书法最基本的审美要求,迄今不变。王僧虔《论书》中对许多书家的评论,就是工夫与天然兼论的。
孔琳之书,天然绝逸,极有笔力。
(《论书》)
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殆当不减,而笔力恨弱。
(《论书》)
以天然为美,与老庄尚自然的思想有关。老子讲“既雕既凿,复归于朴。”又所谓“大巧若拙”,庄子也讲“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也是崇尚自然,以合天地阴阳之道为美。
“天然”在中国书学思想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分明是书者“默想其形”,“意先笔后”,苦心经营的成果,却要求成若天成,如宋代苏辙所讲的“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一切创造若天然自成,这一方面是修养境界,同时又是真正的功夫,即功夫为修养境界所用。因此,天然的境界与功夫有关。没有扎实的功夫,无以使修养境界天然流露。但功夫不等于修养境界。功夫说到底是技能的积累,技巧是练出来的。厄丁解牛,目无全牛,用了十几年的刀,仍若新发于删,这当然是功夫。以深厚的功夫,见若天然之效果,则为艺术。
“天然”即天真自然。虽分明为人所为,却如自然若天成。“粗不为重,细不为轻,缩不觉短,伸不觉长”,一画不可移。有人说:“这里所谓的‘天然’是与天才分不开的。‘功夫’则是后天学习的程度。”我们认为:创造出天然的审美效果;当然需要主体有对自然规律领悟的天才和善于以书法形式得心应手地表现出来的功夫,但不能把得天然和天才等同起来,似乎没有天才,就永远不可能有书法的天然了。人们从作品中所感受的天然之美,既反映了作者对自然之道、之情、之理的领悟,也表现为作者“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如出夭然的表现能力。没有功夫,再有天才的人不能表现出“天然”之美,不体会天然之道、情、理、意,功夫也难以成为真正的功夫。天然,在书法中是一种审美形态、是一种艺术创造精神,而天才则不是。天才加工力,可以比一般较为快地表现出天然的审美效果。 (来源 书法屋:www.shufawu.com)只有当书法形象极其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情韵、境界,反映出创造者的符合时代审美理想的精神气格,“纵复有不端正者,亦爽爽有一种风气”,这才进人了“天然”。它不是仅靠天然解决的。也不是仅靠深厚的功夫解决的,工力对于取得天然之美,是重要的基础,但工力如果不为审美境界进行得心应手的表达,既无所谓功夫,也无以言得天然。
“天然”与“功夫”,是书法艺术美的两大基本要求。一方面,它们互有联系,难以孤立存在;另一方面,它们又确实是难以完全统一。有的人重视法度,讲求功夫,但不知法度何来,功夫为何目的而做,到头来有功夫却少天然;又有的人爱天趣,求天然,却不重工夫,心手相乖。其结果既不得天然,也不见功夫。王羲之书极有工力,他也赞赏钟繇、张芝的工力,但他们从来不只求工力。王羲之把“意”作为书艺创造的基本要求,就是强调性灵,强调对形式感受的把握。有了“意”,则为创造天真自然的书法提供了可能。
王僧虔的“神采为上”观